
「鈣」主要存在於骨骼及牙齒、儲存在血液中、細胞內及細胞外液,鈣在人體扮演著多重極重要的角色,例如:神經傳導、肌肉收縮、血液凝固、細胞分化和增殖等功能。此外,鈣還可調節血壓、心臟功能、免疫及代謝功能等。如果「血液缺鈣」,就會引發很多症狀包括:抽筋、手腳發麻、心律不整、頭痛、疲勞、免疫力下降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引起低血壓、癲癇發作、精神症狀等。「長期缺鈣」甚至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鈣不只存在骨骼牙齒中,也存在血液中
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鈣也是重要的電解質,它與其他電解質例如:鈉、鉀、鎂等,共同調節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透過補充鈣質來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電解質平衡是非常必要的。人體對「鈣質」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每日需求量就高達1000~1500mg。鈣質在身體的分布有99%存在於骨骼及牙齒,1%存在於血液及體液中,大多數人不太清楚,血液缺鈣會造成的影響,以下就一起來了解吧~
鈣的種類及吸收率

不同形式的鈣質有不同的吸收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鈣質形式及吸收率:
種類及吸收率1.–碳酸鈣:
碳酸鈣是最廣泛使用的鈣質補充劑之一,但吸收率較低,只有約15-25%被吸收。
種類及吸收率2.–檸檬酸鈣:
檸檬酸鈣的鈣質吸收率比碳酸鈣高,約為30%。
鈣的種類及吸收率3.–醋酸鈣:
醋酸鈣的鈣質吸收率比碳酸鈣高,約為30-40%。
鈣的種類及吸收率4.–乳酸鈣:
乳酸鈣的鈣質吸收率約為20-30%。
鈣的種類及吸收率5.–葡萄糖酸鈣:
葡萄糖酸鈣的鈣質吸收率比碳酸鈣高,約為20-30%。
鈣的種類及吸收率5.–海藻鈣:
海藻鈣的鈣質吸收率比碳酸鈣高,吸收率約為30-40%。
需要注意的是,吸收率只是選擇鈣質補充劑時的因素,不同形式的鈣質具有不同的優缺點,例如:不同的劑量、成本及口感等。建議在選擇鈣質補充劑時,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並遵循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補鈣前請務必查看「營養標示」載明的鈣質含量,否則會出現鈣質濃度不足,缺鈣的現象。
常抽筋、手腳痲、心律不整 竟是「血液缺鈣」

如果「血液缺鈣」,會引發很多不適症狀,包括:肌肉痙攣、抽筋、手腳發麻、心悸、心律不整、心臟病、頭痛、疲勞、免疫力下降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引起低血壓、癲癇發作、精神症狀等。「長期缺鈣」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聰明補鈣,搭配吃效果最佳
1.複合服用:鈣、鎂、維生素D
鈣與鎂的最佳比例為2:1。
2.睡前服用:鈣、鎂
鎂有穩定神經、肌肉的作用,可在睡前1小時服用,還能讓睡眠深度跟品質加分。
3.分次服用:
攝取過多鈣質會影響鈣的吸收率,建議每次補鈣的攝取量不超過500毫克,分批服用吸收率更佳。
補鈣的好時機
其實補鈣的好時機因人而異,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建議:
補鈣的好時機1.–飯後:
許多人建議在飯後補充鈣質,因為飯後胃酸會分泌增加,有利於鈣的吸收。
補鈣的好時機2.–睡前:
有些人認為睡前補鈣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且鈣可以在夜間更好地被身體吸收。
補鈣的好時機3.–分次補充:
補充鈣質時,可以分次補充,例如:每天3餐飯後各1次,每次不要超過500毫克,這樣可以幫助身體更好的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過量的鈣攝取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補充方式和劑量。另外,除上述鈣質補充保健品外,可透過食物攝取鈣質,以下是一些含有高鈣量的食物:
高鈣食物

高鈣食物1.–奶類產品:牛奶、起司、酸奶、乳酪
高鈣食物2.–魚類:鯖魚、鮭魚、沙丁魚、鱸魚
高鈣食物3.–蔬菜:芝麻葉、韭菜、菠菜、花椰菜、豆腐、鹹菜、海帶、紫菜
高鈣食物4.–果類:橙、柳丁、桃、橘子、黑加侖、黑莓、柿子
堅高鈣食物5.–果類:杏仁、芝麻、核桃、榛子、開心果
貼心提醒,某些食物中可能含有較高的草酸或植酸,這些成分會抑制鈣的吸收。因此,可以選擇將蔬菜水煮後食用、選擇低草酸、植酸含量的食物或是搭配含有維生素 D 的食物一起食用,以促進鈣的吸收。
#抽筋 #手腳痲 #心律不整 #血液缺鈣 # 檸檬酸鈣 #海藻鈣 #乳酸鈣 #醋酸鈣 #補鈣 #健康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