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一般人大都知道是缺鈣所造成的,但大半都低估了「骨質疏鬆」的危險性,不夠了解骨質疏鬆也會像心臟病、癌症一樣可以讓人致命!

據臨床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女性當中約有2~30%左右的人,有一處脊椎骨折!因此,醫師呼籲:更年期後的黃金5~10年,是減緩骨質流失、維持骨質的好時機,如果沒有做好有效的規劃,對於往後的生活將會影響甚遠,黃金時機一去不復返,把握這階段補強骨本是至關重要!

女性步入更年期,卵巢停止分泌雌激素,造成荷爾蒙濃度下降,身體也隨著產生很多的變化,其中因鈣質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是很明顯的症狀。尤其現代人有越來越長壽的趨勢,骨質疏鬆對健康及生活影響的程度,就遠遠超乎我們的認知與想像了。

停經後5~10年骨質流失最快速

2530歲是人生骨質密度的高峰,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會逐年以0.5~1%的速度流失,而在女性停經後,流失的速度會更加速,每年約以2~3%的速度流失,來到停經後的 5~10年是女性人生中骨質流失最快速的時期,甚至是最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的關鍵期。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會導致增加骨折危險的疾病,骨質疏鬆也是21世紀女性最大健康問題,全球估計約有2億人罹患骨質疏鬆症,資料統計:60~70歲的女性當中,約有30%患有骨質疏鬆症,80歲以上女性,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比率卻高達60~70%,甚至大大提高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病因–1.原發性骨質疏鬆 :95%

原發性骨質疏鬆分為2型:

第一型骨質疏鬆–停經後骨質疏鬆: 約 5~20%的停經女性會罹患骨質疏鬆,50~75歲為多。

第二型骨質疏鬆–老年骨質疏鬆: 通常在70歲以後,容易發生老年骨質疏鬆,甚至發生骨折的症狀。而女性較男性多出2倍。

續發性骨質疏鬆1.荷爾蒙異常:

續發性骨質疏鬆2.疾病或藥物: 例如: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臟病、風濕性關節炎,癌症、吸收不良症候群、久病臥床、長期無重力狀態等,或長期服用藥物如:類固醇藥物等。

骨質疏鬆是沉默殺手 

骨質疏鬆症在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會出現腰酸背痛,骨質疏鬆是併發症很晚才出現的疾病,有將近一半的脊椎骨折患者,並無明顯的症狀,通常是發生骨折就診後,才發現骨質密度已嚴重流失,而骨質流失必須超過30%才能檢測出來。

雖然骨質疏鬆及骨折常見於老年人,但任何年紀產生嚴重缺鈣狀況,都可能發生脆弱性骨折–低衝擊力就會發生骨折的症狀,這也就是骨質疏鬆的第一個徵兆。因目前醫學技術,罹患骨質疏鬆症只能事先預防,尚未有針對性地有效治療方式。建議至少2年1次的骨質密度檢測,並逐年追蹤骨質的變化。

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的部位

因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導致骨折,最常發生在3個部位:

骨折的部位1.–脊椎(壓迫性骨折)

骨折的部位2.–手腕處

骨折的部位3.–髖部骨折

其中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根據統計,髖部骨折以後一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20%,甚至高於末期的乳癌。另外有40%無法行走,有30%永久失能。不論是對個人或家庭,都絕對是一個重大的衝擊。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可能不像髖骨骨質一樣會危害到生命,但是因為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所產生的駝背、身高變矮或是其他的症狀,不但影響到生活品質,也影響到個人體態甚至對心理產生影響。

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50歲以上女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為:

  • 50~59歲:21%
  • 60~69歲:50.3%
  • 70~79歲:63.7%
  • 80歲以上:100%
  • 全部平均:38.3%

依上面的比例,如果年紀在60~69歲之間,就有1/2的機率會罹患骨質疏鬆,再不進行補救措施,當活到80歲時,幾乎是100%會罹患骨質疏鬆或骨折。

易患骨質疏鬆 高危險群

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較常見的包括:

■骨質密度太低

■50歲以後低外傷性骨折

稍微碰撞或是由很低的高度跌倒就骨折。

■父母有骨鬆性骨折

■早期停經(早於45歲)

■長期使用類固醇(大於3個月)

■65歲以上

■體重過輕(BMI小於19)

■長期沒有月經

■長期臥床

■風濕性關節炎

■第一型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慢性腸胃疾病

■其他疾病

骨質疏鬆的篩檢

骨質疏鬆的篩檢有許多方式,包括:

1. 身高減去法:

年輕時候的身高減去現在的身高≧3公分,表示可能脊椎已經發生壓迫性骨折了。

2. 牆與枕骨間距(wall-occiput distance, WOD):

身體背靠牆站直,盡量貼牆,如果後腦勺與牆壁距離超過3公分,可以懷疑有脊椎的異常,可能是脊椎因為骨質疏鬆,發生壓迫性骨折導致駝背。

3. 肋骨骨盆距離((rib-pelvis distance, RPD):

站直雙手平舉,正常人肋骨下緣和骨盆上緣的距離應該會有2-3指幅寬或是≧5公分。如果RPD小於一指幅寬(≦2公分),應該懷疑有脊椎異常,可能是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

4. 亞洲人骨質疏鬆自我評估工具 (OSTA,the 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是利用年齡和體重兩個變數來評估。

5.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

FRAX®是由世界衛生組織所開發、用於評估病患骨折風險的工具,該演算法可評估10年內骨折的機率及髖骨骨折機率。

骨質強度的測量

測量骨質密度的標準方式是利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簡寫DEXA或DXA)來測量骨骼中礦物質的含量。骨骼中礦物質的含量也代表的骨骼的強度,通常檢測的部位包含脊椎以及兩側髖骨。這個檢查幾分鐘就可以完成,得到一份用T分數(T-Score)表示的報告,依據T分數,可以分為下列3個等級:

■正常:T分數≧-1, 0

■骨質流失:T分數介於-1.0到-2.5之間

■骨質疏鬆:T分數≦-2.5

那些人應進行骨質檢測?

東方女性為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因此,停經女性一定要做,別等到65歲,另外,有以下條件者建議進行骨質密度檢測:

■大於 65歲的女性

■50歲以上有過一次骨折的女性

■50~69歲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

■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

■有增加骨質流失用藥或疾病的成人

■任何考慮需要骨質疏鬆治療的病患

■正在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

■停用荷爾蒙治療的停經女性

一般來說,如果骨質檢查正常,即2~5年再檢查即可,如果骨質流失或是骨質疏鬆,就1~2年檢測一次。視個人狀況而定。

其他的檢測方式

脊椎X光不是檢測骨質密度的良好工具,但是可以檢查出脊椎有沒有壓迫性骨折。停經女性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風險是髖骨骨折的數倍之多,而且往往沒有自覺症狀,及早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可做好防治措施,避免惡化。

骨質疏鬆的6大預防方法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荷爾蒙均衡很關鍵,由於骨質在不覺中流失,因此,平時就要注重骨質的保養與預防,更年期必做的這6件事:

更年期必做的這6件事 你做了嗎?

這6件事對更年期極為重要,

1. 補充足量鈣質及維他命D

由食物中或營養補充品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幫助減緩骨質流失。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停經後女性骨質相關營養素的建議如下:

(1 )每天鈣質攝取量:1300毫克,最好由乳製品、蔬菜等飲食中取得。

(2) 每天維他命D攝取量:

■50~60歲:每天400 IU(國際單位)

■65歲以上:每天600 (國際單位)

■患有骨質疏鬆者:每天800 (國際單位)

■天然來源維他命D:包括陽光,維他命D乳製品,穀類、蛋黃、肝臟、海魚等。

據調查,國人普遍維生素D攝取不足,缺少維他命D的比率高達7成。因此停經前後應該驗一次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或是直接補充維生素D的營養補充品。國內受法規的限制,劑量大多為400 IU(國際單位)。

2. 規律適量的運動

規律運動可增加或維持肌肉量和骨質。

醫師提醒: 如果已經患有骨質疏鬆症,運動要特別小心,避免快速移位或碰撞的運動,以免因碰撞或跌倒發生骨折,也要避免用力彎曲四肢,以免超過骨頭的耐受力發生骨折。

3.減少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

除遺傳的因素外,很多後天因素會加速骨質的流失,可透過以下自我檢視方式,加以預防改善:

(1) 缺少鈣及維他命D:每天鈣質或維生素D攝取不足,易導致骨質疏鬆。

(2) 缺少運動:長時間坐著工作或缺乏運動。

(3) 戒菸戒酒:抽菸、喝酒都會導致骨質密度下降,喝酒更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4) 喝不利鈣質吸收的飲料:咖啡或碳酸飲料,都會影響鈣質的吸收。

(5) 體重過輕:不當減肥或營養不良,易導致缺鈣、骨質疏鬆。

(6)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物質,如細懸浮微粒(PM2.5)、臭氧和二氧化硫等,可以引起炎症反應和氧化應激,這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慢性炎症和氧化應激被認為與骨質疏鬆風險增加有關。

(7) 長期壓力大:

壓力狀態下,身體會釋放出壓力激素如皮質醇,這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影響。高水平的皮質醇可能抑制骨骼形成,導致骨質減少。

4. 維持荷爾蒙的均衡

女性停經後骨質會不斷流失,如補充荷爾蒙以後,骨質會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但如停止補充,骨質又開始流失,這時候再補充荷爾蒙,骨質又會恢復穩定,但會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位階,無法回復到最初的狀態。因此,女性停經後越早補充荷爾蒙,維持骨質的效果越好。

對於停經不到10年的女性而言,補充3~4年女性荷爾蒙,就可以有效的保護骨質,顯著降低骨質疏鬆的機率。因此,女性荷爾蒙是唯一可以預防停經後骨質疏鬆的藥物。

5.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可減少疼痛,改善功能,並可藉由強化肌肉和重新訓練平衡,減少跌倒的機率及改善生活品質。

6. 藥物治療

市面上有很多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各有其優缺,但如有骨質疏鬆症狀,最好諮詢專業醫師,尋求進一步的建議和治療方案。

#飲食 #更年期 #營養 #骨質疏鬆 #健康好生活-說健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