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來,皮膚粗糙、暗沉怎麼辦?中醫師公開「2種茶+2種湯」改善氣色、痘痘,還你水嫩皮膚

女性的生理週期過程,由雌激素(Estradiol) 與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平衡律動,荷爾蒙決定了女性生理及皮膚的狀態,通常有兩個皮膚容易產生問題的時期,一個從月經來潮一直到經期剛結束的幾天,是皮膚的黑暗期,接著就是排卵後一直到月經來之前,尤其是第 20 – 25 天,肌膚容易出油、粗糙、長痘痘、暗沉。吳宛容中醫師認為關鍵因素自於心理壓力和日常生活作息(如熬夜、日夜顛倒等因素)都會影響內分泌的平衡,荷爾蒙分泌若因保養不當而處於不穩定的波動狀態,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內分泌失調」

心情、壓力影響內分泌 日夜顛倒破壞生理律動

中樞神經會經由腦下垂體分泌FSH、LH及下視丘分泌GnRH,這些物質可以調整女性激素的分泌女性荷爾蒙,所以內分泌系統貫穿全身,與中醫的肝經有關係。吳宛容醫師說明,當心情輕鬆愉快,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及作用就會變得旺盛,讓女性充滿活力與美感。一但精神緊張、壓力累積時,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反而會從中樞神經抑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使皮膚粗燥敏感,容易產生面皰、黑斑及皺紋,這就是中醫所謂肝氣鬱滯的表現。

養生之道常強調要早睡早起,牽扯到人體的生理時鐘,身體的新陳代謝及荷爾蒙分泌都有一定的律動,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主要集中在夜間,晚上血中濃度較白天的血中濃度為高,如果晝夜顛倒、熬夜失眠也會破壞正常生理的律動,造成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也會影響皮膚的健康。

內分泌屬中醫肝經 熬夜不睡易肝氣鬱結、肝膽火旺

吳宛容醫師分享,根據中醫經絡理論,肝膽經的氣血,是在夜晚 11 點至凌晨 3 點最為旺盛,此時若不休息則肝臟解毒功能將受到影響,容易引起肝氣鬱結或是肝膽火旺等病理反應,使皮膚新陳代謝不良而影響面容。《黃帝內經》「人臥則血歸於肝」,因此充足睡眠是維持美麗的關鍵秘密想要美白抗痘,淡斑抗老,最基本的工作還是先把作息調好,

經期加強保濕、控油 避免濃妝、菸酒、油炸品

吳宛蓉中醫師說明月經期間要加強保濕,控油,每日用溫水清潔皮膚1次即可,經期皮膚容易過敏,盡量避免濃妝還有加強防曬,避免煙酒,生冷食物,油炸或太鹹的食物,油炸燥熱的食物容易導致油脂分泌旺盛,經期本來就會有點水腫,如果吃過多的鹽份,反而水腫會更嚴重。建議以清淡的飲食為主。

月經後要讓皮膚水嫩,有修食療與茶飲都可以作為輔助

合歡茉莉茶

用量:合歡花2錢,、茉莉花3錢,
作法:將合歡花、茉莉花放入壼內,用沸開水沖洗一遍,再沖入開水,燜10分鐘即可飲用。
注意:每次量不宜太多,以免花草茶偏涼導致下腹虛寒經加重,每次月經週期只可喝一次,且在月經來前喝為佳。

食養分析:通常花草茶對於肝氣鬱結型的很有幫助,其中茉莉花有提神功效,可安定情緒及舒解鬱悶,若有自律神經不穩定者宜多飲用,此外,對於便祕及頭痛也有幫助,搭配中藥合歡花有安神解鬱,理氣開胃作用,有調理膚質的效果。

如果本身就是燥熱容易長痘痘的體質,可以服用

銀花甘草黑豆茶

材料:金銀花3錢、生甘草1錢、炒黑豆3錢。
作法:用700毫升滾水沖泡,可重複沖泡,每天一帖。
食養分析:金銀花具有消炎、清熱解毒、抗痘的功效。甘草是補益藥,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與消炎。黑豆可以清除體內毒素,穩定人體的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系統,可以改善膚質。

如果是皮膚乾燥,沒有彈性

當歸燉烏骨雞

材料:當歸3錢、烏骨雞1隻、鹽2小匙
作法:雞肉剁塊,汆燙撈起,放入當歸,以大火煮開,轉小火燉至雞肉熟爛,加鹽調味即可。
食養分析:可以補益氣血,補腎調經,健全子宮機能,能刺激女性荷爾蒙,具有滋陰生津的效果。

如果是氣色差,月經後面色蒼白無血色

人參紅棗雞湯

材料:人參鬚5錢、香菇20克,紅棗7枚,母雞一隻,大米100克

作法:
1.老母雞一隻去除內臟;將香菇洗乾淨用涼水泡發,泡好的水備用;紅棗剪碎洗淨。
2.把雞放進沸水裡煮一分鐘左右,撈出立刻放進涼水裡清洗乾淨。
3.砂鍋裝涼水及泡發香菇的水,將人參鬚以及紅棗、雞放進去,再放幾片生薑及香菇。
4. 蓋鍋蓋大火煮10分鐘左右改文火燉一個小時左右。
5. 打開蓋子放進鹽,轉大火蓋蓋煮10分鐘即可出鍋。

食養分析:此湯品具有補氣補血的作用,對於改善臉色慘白有好好的調理作用。

#月經 #生理期 #內分泌失調 #生理痘 #健康好生活-看新聞

關節炎還是要運動 醫推這些低衝擊訓練

關節炎是由於過度使用、外力損傷或複雜的發炎造成關節破壞,過去認為,不建議對受影響的關節進行訓練,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蔡昀臻表示,目前公認的做法「建議已有關節損傷的患者,需要進行運動訓練,尤其是需要負重的關節」,鼓勵進行單個關節的局部訓練,也同時進行全身性訓練,可以選擇低衝擊力的訓練如:步行、肌力訓練、健身器材訓練、水中活動、瑜珈。

蔡昀臻在臉書專頁「蔡昀臻醫師」發文分享,2018年歐洲風濕病醫學會(EULAR)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 (髖/膝關節退化)患者提出運動建議:

●運動可以增進健康且提高生活品質。

●運動對發炎性關節炎及退化有幫助。

●運動規劃需要專家與病患共同決定。

●推廣運動時要注意疾病相關禁忌症。

蔡昀臻說明,低衝擊運動是指在運動過程中,身體保持接觸地面,簡單來說,就是至少有一隻腳在地面上,如果你在進行上半身運動,則有一隻手臂/手保持接觸地面,有步行、肌力訓練、騎自行車、划船機、橢圓機、踏步機、瑜伽、太極、禪柔、皮拉提斯或水中活動(游泳、非負重步行、用漂浮裝置跑步、水中有氧)。

選擇低衝擊的活動,能夠減少對於關節的壓迫,這對關節有受過傷、有痠痛狀況、過胖或是退化的人來說相當重要。

#運動 #退化性關節炎 #瑜珈 #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炎 #步行 #肌力訓練

【延伸導讀】

如何控制體脂肪?掌握飲食、運動2大條件,讓您不/

別說沒時間運動!研究:2週不運動,身體會出現「/

更年期關節痛-夏天濕氣重-更痛-怎麼辦?中醫:祛/

傷害皮膚6飲食地雷 蛋白質攝取不夠、三餐吃水煮都中

擁有良好肌膚狀況是許多人都在努力的課題,除了勤做保養外,飲食習慣也扮演關鍵角色。營養師陳怡錞就列出傷害皮膚的6個飲食習慣,像是蛋白質攝取不夠、經常吃加工食品等都會使膚質變差;或是三餐只吃水煮餐的減肥個案,由於缺乏油脂,皮膚都會出現乾燥、脫皮或失去光澤等現象。

陳怡錞近來在其臉書粉絲頁發文,列舉傷害皮膚的6個飲食習慣:

1、蛋白質攝取不夠

陳怡錞表示,身體會利用甘胺酸、脯胺酸、離胺酸等胺基酸來製造膠原蛋白,而這些胺基酸來自於蛋白質食物,當攝取不足時,身體沒有足夠材料能夠製造膠原蛋白,皮膚彈性就會變差。

2、只吃水煮缺乏油脂

陳怡錞提到,諮詢門診常遇到三餐只吃水煮餐的減肥個案,他們都出現皮膚乾燥、脫皮、失去光澤等現象,由於飲食缺乏必需脂肪酸,使皮膚機能和荷爾蒙系統都大受影響。

3、喜歡吃油炸食物和甜食、含糖飲料

陳怡錞指出,高溫烹調的油炸食物和精製糖,都會促進身體的發炎反應,使得皮膚過敏、痘痘、泛紅等問題更加嚴重。

4、經常吃加工食品

陳怡錞說明,包括速食、微波食品、泡麵、香腸、火鍋料等加工食品,都是屬於高鈉的食物,攝取過多的鈉容易造成水腫,使得血液循環不良,膚質也會變差。她特別提醒,加工食品當中含有許多不必要的人工添加物,會增加身體負擔。

5、喜歡吃精製澱粉或精製食物

陳怡錞指出,白飯、白麵或白麵粉製成的麵包等精製澱粉,甚至是精製糖,會讓血糖快速上升,血液中過高的糖分會傷害組織蛋白質,包括膠原蛋白,使得蛋白質被醣化變性,變性後的膠原蛋白會失去彈性且變黃,造成皮膚鬆弛和蠟黃。

6、不愛吃蔬菜水果

陳怡錞說明,不愛吃蔬菜水果易缺乏維生素C,使體內膠原蛋白無法合成。另外,蔬果攝取不足也易缺乏膳食纖維造成便秘,使得體內毒素增加,皮膚也會變差。

#皮膚 #膠原蛋白 #皮膚飲食 #皮膚保養 #飲食習慣 #健康好生活-看新聞

如何保養6大排毒器官?「肝時」「膽時」需熟睡,排毒效果更佳!

人類排毒系統是一套天然的生理機制,主要功能是自動清除體內的毒素和代謝物,維持身體健康及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這套系統是由6大排毒器官和細胞組成的複雜系統,包括:肝臟、腎臟、肺臟、腸道、皮膚和淋巴系統等。

人體的6大排毒器官

人體內有6大排毒器官,包括:肝臟、腎臟、肺臟、腸道、皮膚及淋巴系統。這整套排毒系統及各器官的功能解說及保養方法如下:

人體的排毒系統1.–肝臟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也是最大的內臟器官,肝臟負責代謝和清除體內的毒素和廢物,還能夠合成和分解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維持體內的能量平衡和血糖穩定。

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能夠有效分解各種毒素,包括: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論毒素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都需要經由肝臟的代謝作用來減少毒素在體內的累積。

當肝臟功能不佳時,毒素會在血液中循環,進而影響身體各個系統的正常運作。當肝臟無法有效排毒時,皮膚便會受到影響,可能會出現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

根據中醫理論,「肝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膽時」–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必須是在熟睡的狀況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肝時」及「膽時」一定要進入熟睡階段,讓肝膽排毒功能可以順利運作。

人體的排毒系統2.–腎臟:

腎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代謝及排泄器官之一,負責排出身體內的廢物和多餘水分等,經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排出廢物、多餘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廢物,以尿液的方式排出。

腎臟負責調節體內電解質和體液酸鹼平衡,同時能幫助血壓調節和紅血球生成等生理功能。如果腎臟功能受損,就會導致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的累積,進而引發水腫、高血壓、貧血等問題。因此,尿液排泄很重要,每天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排毒。

人體的排毒系統3.–肺臟

肺臟是人體呼吸系統的一部分,除負責氧氣的吸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外,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現代人長期處於空氣污染和二手菸侵害嚴重的大環境下,容易造成肺臟毒素無法排出,造成長期毒素積累,容易引發輕者咳嗽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哮喘、肺癌等。

平時盡量以接近大自然環境,散步、登山、日光浴,戒菸或避免吸入二手菸等方式,來幫助肺臟的排毒和保健。可透過鍛鍊「腹式呼吸」來增加肺活量,提升肺臟功能。

推薦「腹式呼吸法」

1.姿勢躺平
先從正確的姿勢做起,身體躺平,雙腿膝蓋彎曲,雙手輕輕放在腹部左右兩側。接下來這一個步驟很重要!手放在腹部旁邊,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用對力量,要感受到腹部有再用力,腹部會凸起與凹下的感覺。

2.鼻子緩慢吸氣
首先嘴巴吐一小口氣,然後鼻子再慢慢的吸氣,將腹部鼓起來,這時體內的橫膈膜會往下降,完完全全的把氣吸進,吸氣時間越長越好,慢慢的吸飽,然後閉住氣大約2秒,如果憋不住就不要ㄍㄧㄥ!

3.嘴巴吐氣 越慢越好
最後從嘴巴慢慢吐氣,和吸氣一樣越慢越佳,腹部往內縮,而體內的橫膈膜會上升推,盡量把氣吐乾淨,把舊空氣排出,下次才能吸到更多新的空氣。

以上三步驟持續反覆練習,腹式呼吸法要慢慢來,不用急,先習慣它,把基礎紮根好。健身的時候就比較適應腹式呼吸法,動作也做的更確實與穩定了。

人體的排毒系統4.–腸道: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營養物質,同時排出食物中的廢物和毒素。腸道還有助於促進腸道菌群的平衡,維持身體免疫系統的健康。

平時多吃五穀雜糧、新鮮蔬果,其中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減少毒素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多喝水,有助於維持身體的代謝和排泄功能,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如不規律排便和長期便秘,會造成毒素在腸道中積聚,進而引發腸道疾病,或者毒素從腸道再次進入循環系統,對肝臟造成負擔,甚至導致肝硬化等疾病。

人體的排毒系統5.– 皮膚

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的第一道防線,皮膚也能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流失,而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的,因此,皮膚也是排毒系統之一。

不過排汗時,排出的是水和少量礦物質,而不是直接排出毒素,只是維持身體正常的循環及新陳代謝;但透過汗液排出水分可幫助減少體內毒素的濃度,進而幫助排毒。

平時少用具有刺激性的藥膏、保養品、化妝品或用品,多注意皮膚保濕及清潔,就可以減少毛囊發炎及毛孔阻塞,阻礙排汗。

人體的排毒系統6.– 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回收系統」,與肝臟、腎臟直接解毒不一樣,淋巴系統是蒐集身體各器官的廢物,經由免疫細胞代謝出去,把養分留住,同時兼顧免疫功能,淋巴系統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系統。

不過淋巴系統雖然也有全身循環,卻跟身體的血管不一樣,沒有彈性,只能透過運動的肌肉擠壓,才能保持正常的循環運作。因此,缺乏運動或是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淋巴就會堵塞,廢物會漸漸累積,造成身體的疲勞及不適的現象。

另外,淋巴管在皮膚的表層,輕輕按摩即可使淋巴循環恢復正常不堵塞,建議每周針對腋下、鼠蹊部的淋巴進行按摩2~3次,使淋巴系統保持排毒功能的正常運作。

#6大排毒器官 #排毒 #肝臟 #腎臟 #肺臟 #淋巴系統 #排毒時間 #肝時 #膽時 #熟睡

逾千萬台人有這菌!她靠1招揪出病變 晚一步將罹胃癌

醫師表示,部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會有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也可能有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名61歲女子因曾感染幽門桿菌有慢性胃發炎,定期追蹤檢查,近日例行檢查時揪出胃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已迅速恢復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聰興曾表示,台灣健康人口中,感染胃幽門桿菌人口高達1千多萬人。衛福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表示,上述女子因曾感染幽門桿菌有慢性胃發炎,定期到院追蹤檢查,此次被醫師揪出胃癌前病變,她相當驚訝,但在透過無痛內視鏡治療後,快速恢復身體的健康。

黃光耀表示,大部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民眾會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情況,也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

他表示,胃癌前病變侵犯的深度僅在黏膜層,而且沒有局部及遠端的轉移,因此可用內視鏡切除。相較傳統手術,內視鏡不會在肚皮留下傷口、可保留器官,且可加速身體復原等優點。

黃耀光提醒,民眾若被診斷出幽門桿菌感染,要積極接受治療,以降低胃癌風險。此外,平常要少吃醃漬或加工食物等、多吃蔬果、勿抽菸,均可預防胃癌。

#胃癌 #幽門桿菌 #內視鏡 #癌前病變 #胃潰瘍 #健康好生活-看新聞

每周吃1次魚、每天2匙橄欖油…從飲食防失智 10類食物助腦部健康

失智症可藉由飲食延緩惡化速度,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蛋魚豆肉類、乳品、蔬菜、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獲得完整營養素。

國外研究顯示「麥得飲食」能改善認知功能及減緩阿茲海默症病程,可預防失智症。特色在於強調食材盡量天然原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結合「得舒」與地中海飲食,並提出10種有助於腦部食物及5種不利於大腦健康的食物。

10種有助腦部健康食物

●深綠色葉菜:如菠菜、綠花椰、空心菜等,也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及糖尿病風險,每天攝取2份,每份100公克。

●其他顏色蔬菜:如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富含植化素,每天攝取1份,每份100公克。

●堅果類:含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維生素E及抗氧化物質,有助降低血膽固醇及預防心臟病,每周食用5次,每次約30公克。

●橄欖油:主要用油,每天2匙。

●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屬天然抗氧化劑,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每天食用1.5碗全穀類,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

●豆類:富含纖維與蛋白質,可取代部分肉類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每周吃3次,每次約60公克。

●家禽類:雞、鴨、鵝肉等取代部分紅肉及其加工製品,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每周吃2次,每次約3至5份,每份約30公克。

●魚類:含優質蛋白質、omega-3脂肪酸,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如鮭魚、鯖魚、秋刀魚及虱目魚等,每周吃1次,每次約3至5份,每份約30公克。

●莓果類:藍莓、草莓、蔓越莓等,有助降低體內自由基對心血管傷害,每周吃5次,每次約30公克。

●紅酒:酚酸類具抗氧化功效,每天可攝取120至150cc,切勿過量。

5種不利於大腦保健食物


這類食物易造成血脂上升,導致血管損傷、血管硬化及身體發炎反應上升,提高腦中風與失智風險。

●紅肉及其加工製品:每周攝取不超過5份。

●奶油:每日不超過1茶匙。

●起司:每周不超過1份(每份2片)。

●糕餅與甜食:每周不超過5次。

●油炸物:每周不超過1次。

即使沒有失智症家族史,對一般人而言,麥得飲食仍有助於心臟、血管及整體健康,但提醒並不是某一類食物對腦部保健有益處就額外多吃,這樣並無益處,仍需回歸到均衡飲食才是首要原則。

#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麥得飲食 #地中海飲食 #發炎反應 #血管硬化 #健康好生活

B群是提神或助眠?喝牛奶可幫助入睡?如何睡好 不吃安眠藥 關鍵大解密!

據統計,台灣每4人中就有1人出現輕度睡眠障礙,每5人中就有1人服用安眠藥,總計1年安眠藥用量超過10億顆,這種情況顯示,現代人的生活大都處於高壓的精神狀態,如何紓壓及放鬆已經成為關注的重點。以下營養師建議不吃安眠藥也能睡好的關鍵作法,提供參考。

研究指出,經常失眠或每天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肥胖的機率明顯高於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因此,足夠的睡眠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維持良好精神狀態,甚至無形中還能幫助減肥!

睡前吃B群會影響睡眠,最好白天吃!

B群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謝,補充維生素B6及B12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但部分研究顯示,夜間服用B群反而會影響睡眠品質,醒來後容易產生疲倦感,因此,不建議在夜間服用B群補充品,最好在白天服用或由天然食物中攝取,例如:

B群天然食物

B群食物包括:全穀類及未精緻雜糧、堅果種子類、豆類、蛋奶、瘦肉、深海魚類、深綠色蔬菜、菇類,例如:糙米、芝麻、花椰菜、紅蘿蔔、玉米、菇類等,沙丁魚、鯖魚、鮭魚等都富含維生素B。

睡前喝牛奶可助眠

在醫學研究上,目前雖尚未直接證明睡前飲用牛奶可改善睡眠,但多數研究指出,攝取牛奶與睡眠品質有正相關,營養師表示:牛奶中富含豐富的鈣質,可幫助肌肉放鬆、舒緩焦慮,另外,牛奶富含的色胺酸,可幫助褪黑激素的合成,因此,睡前喝牛奶有助眠的作用。營養師建議:可搭配複合性碳水化合物食材,可使血糖不會波動太大,同時可增加體內色胺酸的濃度,幫助快速入眠。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由構造較複雜的醣鏈結構組成,是由三個或更多的單糖分子,例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以不同的鏈式結合而成,是結構較為複雜的醣鏈,除消化和吸收速度較慢外,可提供較長時間的能量,維持血糖穩定。複合性碳水化合物通常也富含較高的纖維質和其他營養素,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1.–糙米:

糙米中的纖維素和其他複合性碳水化合物能夠減緩澱粉的消化速度,使血糖上升緩慢,因此是一種較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來源。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2.–全麥麵包:

相較於普通麵包,全麥麵包中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因此消化速度也較慢,能夠提供更長時間的能量。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3.–燕麥:

燕麥中的β-葡聚醣和其他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也能夠減緩消化速度,提供較穩定的能量,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素。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4.–蔬菜根莖類:

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纖維素和其他複合性碳水化合物,能夠提供較穩定的能量,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5.–水果:

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果糖,但它們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素,因此也是一種較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來源。

喝咖啡提神,會影響睡眠

營養師提醒:一般人都認為咖啡因可以提神,但實際上咖啡因是會去競爭大腦上腺苷Adenosine的接受器,使得你不會想睡覺,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性會隨著基因而有不同,如果想要好好的睡,傍晚後最好就不要喝咖啡,以免影響睡眠。

睡前輕度運動,有助眠效果!

研究發現,睡前輕、中度的運動,有助於縮短入眠的時間,提升睡眠的品質,因此,想好好睡、睡個好覺、睡得安穩,可在睡前散步、做瑜珈、伸展操或看書、聽輕音樂、冥想等,盡量紓壓、放鬆入眠。營養師提醒:千萬別在睡前1小時,做高強度運動,這會導致精神振奮難以入睡,直接影響到睡眠品質。

#B群 #助眠食物 #安眠藥 #提神 #睡前喝牛奶 #複合性碳水化合物 #咖啡因 #輕度運動

【延伸導讀】

疲勞吃B群!B群功效與禁忌,B群副作用!日常補充B群攝取量建議、B群什麼時候吃最好?

身體冒9跡象你缺b群了!食慾不佳、嘴唇乾注意-專/

7個跡象是免疫力下降!中研院士推薦飲食 強化體內平衡

免疫力就是最好的醫生!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強化免疫力,保護自己與家人免受病毒侵襲,是所有人都關注的重點。免疫力雖非越強越好,但若功能下降,絕對是防疫警訊,專家整理7大跡象可能是體內免疫力衰退的症狀,國際血液與免疫醫學研究權威、中研院院士伍焜玉博士也推薦5種有助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常感疲勞、腸胃不適 當心都是免疫力拉警報

「人體的免疫系統相當複雜,但在複雜中維持良好的秩序,運作起來很機警精密,」伍焜玉院士指出,免疫系統之所以有如此威力,完全靠一群無私的血液細胞,「細胞種類繁多,但分工合作得很順暢。這些細胞反應迅速,分泌出一系列強而有力的蛋白質及小分子化學物,將入侵的細菌、病毒包圍並消滅掉。」

一般健康人的免疫機能運作,在平常沒事時處於休息狀態,一旦病菌、病毒入侵體內,就可以馬上啟動免疫發炎反應,抵抗微生物感染。因此平日只要健康飲食、足夠睡眠、適量運動、養成紓壓習慣,就可以維持人體健康免疫。

不過許多人由於生活作息或飲食習慣不佳,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對維持正常免疫機能就是傷害。如果缺乏免疫力,百病叢生;但免疫力若過度活化,過敏炎症與自體免疫疾病也會隨之而來。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中心整理了7種身體狀況,包括腸胃不適、過敏、傷口不易癒合、皮膚炎、長期疲倦、頭痛、經常感冒等,都恐是免疫力降低或失衡的症狀:

●緩減慢性發炎 伍焜玉博士推薦5種食物

1.葡萄

紅葡萄皮中含有一種抗炎的小分子化學物──白藜蘆醇 (resveratrol),具有抗炎作用,也含有抗氧基活性。

2.大蒜

大蒜有抗發炎作用,而且可經由抗炎抑止癌症,針對腸胃系統的癌似乎有特別的預防作用。

3.綠茶

可控制出血、增進傷口癒合,降血糖及助消化。研究發現綠茶素會抑止發炎基因,具有抗炎作用,它也具有抗氧基的作用。

4.蔓越莓

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如維他命E及體內所需的錳、鐵及鈣等微量元素,也含有大量多酚類化學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細胞與組織。

5.青花菜

大量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消化,從青花菜中分離出來的幾種成分有幾種都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功能,也有報告指出其具有抗癌作用。

除了這些食材之外,伍焜玉博士也提醒,日常三餐的飲食中多吃魚、蔬果、堅果,減少攝取紅肉類食物。為了保護心臟及全身健康,也要減少鹽、糖與脂肪類食物的攝取,才能維持正常免疫狀態並且減低慢性發炎,打造自體健康防護罩。

#免疫力 #慢性發炎 #免疫力下降 #健康好生活-說健康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引發膝關節退化、睡眠呼吸中止!減重權威告訴你:忽視代謝,「5大合併症」恐上門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

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

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代謝出問題只會變胖?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1. 糖尿病
  2. 高血壓
  3. 高血脂
  4. 膝關節退化
  5.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

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
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

新陳代謝能檢查嗎?

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

「反覆」減重的潛藏危機

坊間有些減重方式都是不正確且極端的,民眾反反覆覆的減重,導致身體可能會出現提早老化的現象(肌肉變少、脂肪變多等),這其實都可以算是新陳代謝出問題。

每次的體重下降就像一個俄烏戰爭,在很大的破壞後就要趕緊重建,但重建過程中又復胖,身體就需要再一次的破壞,如此反覆的溜溜球效應,就會將身體的恆定打亂。因此,對於想要健康的減重,養成好的行為模式並維持很重要。

減重的6字口訣

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

  1. 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
  2. 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
  3. 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

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 1/2的蔬菜
  • 1/4的蛋白質
  • 1/4的澱粉

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熱量 #減重 #新陳代謝 #健康好生活-說健康

50歲以後你不能缺少的3種維生素 美國國衛院建議你該怎麼補充

50歲後,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很重要。

【本文重點】隨著年齡漸長,人體需要的營養補充品也會隨之改變。50歲以上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包括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缺乏這三種營養素會對骨質、免疫系統、神經等產生負面影響。國衛院建議51歲以上女性每天攝取1200毫克鈣、男性每天攝取1000毫克鈣,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的攝取量。含脂肪的食物有助於維生素D的吸收,而維生素B12可從魚、肉、蛋、牛奶等食物中獲得。–by ChatGPT

50歲後,你可能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只有三種: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藥學院藥學詹教授(Lingtak-Neander Chan)說,因為這三種營養素很重要。

如果缺鈣,很容易因為骨質疏鬆而骨折或斷裂,甚至跌倒。如果從奶品、綠葉蔬菜等鈣質豐富的食品吸收不夠,身體就會從骨骼「調用」,進一步弱化骨骼。不常做阻力運動的人,骨質流失會更嚴重。

美國國衛院建議,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攝取1200毫克(mg)鈣,51-70歲的男性每天1000毫克,71歲以上1200毫克。

維生素D和鈣一起服用,有助吸收,也有助骨質健康。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甚至心臟,都有好處。肥胖和日曬不夠是缺乏維生素D的主因。隔著玻璃窗戶曬太陽,無助維生素D的吸收。

國衛院建議的維生素D吸收量:19-70歲成年人每天15微克(mcg)/600國際單位(IU),71歲以上每天20mcg/800IU。如果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最好跟含脂肪的食物一起吃,最容易吸收。

維生素B12對血液、神經和基因健康都很重要,但也會隨著年齡漸長,漸難吸收,素食者、服用糖尿病藥metformin及胃酸藥的人,更容易缺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不足,較易貧血、手腳麻木、失衡、情緒低落、混亂、記憶力衰退。

美國國衛院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取2.4mcg,魚、肉、蛋、牛奶、蚌、牛肝以及麥片添加,都是維生素B12的來源。

#維生素D #維生素B12 #鈣質 #健康好生活-抗老保養

【延伸導讀】

6個缺乏維生素D警訊-藥師:心情浮躁、肌肉無力都/

2類人最缺維生素D!光靠吃還不夠-教1技巧提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