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步入更年期後,因雌激素逐漸減少,影響到私密處結締組織逐漸退化,尿道黏膜變薄,骨盆底肌肉變得無力,導致尿道口鬆弛、不易閉合、無法支撐、控制膀胱及尿道,出現膀胱愈發不聽使喚,經常會在咳嗽、大笑、打噴嚏、腹部用力時,造成漏尿或尿失禁的情況發生。
許多更年期女性因頻尿、漏尿、尿失禁等泌尿疾病問題極為困擾,雖然不致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但長時間漏尿或尿失禁現象也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無論是出遠門、或需外出往返行程中,急於找廁所的焦慮感,使得出門不敢在外逗留,甚至盡量避免長時間外出及長途旅行,長期下來對更年期女性及家人都造成極大心理壓力及負擔。
漏尿、尿失禁的定義
在醫學上所謂「尿失禁」(incontinence),是指不由自主的漏尿,由於更年期女性的荷爾蒙濃度下降,皮下負責支撐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膀胱、陰道前壁與尿道的支撐力也逐漸消失,進而導致尿失禁或骨盆腔脫垂的症狀發生。
尿失禁5大類型
尿失禁區分為以下常見的5大類型:
尿失禁的類型1.–應力型:約50%
常見於產後及更年期婦女,原因是尿道、陰道鬆弛導致尿失禁。
尿失禁的類型2.–急尿型:約20%
好發於停經後及高齡女性,主要是膀胱過動症所引起的尿失禁。
尿失禁的類型3.–混合型:約30%
混合型是應力型+急尿型混和2種型態的尿失禁。
尿失禁的類型4.–溢流型:
多數發生於神經病變或糖尿病的患者,主要因膀胱無力、餘尿過多而導致的尿失禁。
尿失禁的類型5.–萎縮性及暫時性:
常見於高齡女性患者,由於尿路系統內側黏膜萎縮及多種因素,導致料尿或暫時的解尿功能失調。
根據衛福部健康署的諮詢統計,高達近50%的諮詢女性已出現頻尿、尿失禁或尿道燒灼等症狀,而膀胱過動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將近20%,約每5人有1人出現此症狀,但基於國內女性對泌尿疾病相對敏感,多數更年期女性患者,礙於尊嚴難以啟口,沒有主動求助泌尿科醫師接受治療。但在此仍呼籲有泌尿疾病的患者,能透過本文了解如何改善症狀及治療方法,評估治療時機。
頻尿、漏尿、尿失禁的原因




更年期女性出現頻尿、漏尿和尿失禁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尿失禁的原因1.–肌肉鬆弛: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荷爾蒙變化,女性的骨盆底肌肉和尿道括約肌變得較為鬆弛,失去原有的支撐和控制功能,經常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提重物等壓力下導致漏尿、尿失禁的情況。
尿失禁的原因2.–膀胱過動症:
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膀胱過動症的情況,即膀胱收縮過於頻繁和不正常,導致頻尿和尿急的問題。這可能是由於荷爾蒙變化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使得膀胱失去正常的控制能力。
尿失禁的原因3.–骨盆器官下垂:
更年期女性很容易出現骨盆下垂的現象,醫學上稱為盆腔器官脫垂,是由於骨盆底結構的鬆弛和支撐結構的變,導致膀胱、子宮或直腸等器官向下移位,壓迫尿道造成尿失禁的發生。
尿失禁的原因4.–炎症和感染:
更年期女性容易出現尿道炎症和泌尿道感染,這可能增加尿頻和尿急的感覺,導致頻尿和尿失禁。
尿失禁的原因5.–壓力和情緒因素:
更年期女性面臨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時,很容易會影響神經系統及膀胱功能,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高齡女性尿失禁較常見的是「應力型」與「急尿型」混合型尿失禁,常容易反應不及大量漏尿,加上其他因素如:精神不佳、泌尿道感染、女性荷爾蒙不足、藥物交互作用、心理因素、過度利尿、行動緩慢或便祕等因素,容易導致尿失禁的狀況更加劇。
尿失禁的診斷方式
如果有尿失禁的情況發生,醫師將根據諮詢狀況安排以下4種檢查:
尿失禁診斷方式1.–婦科檢查:
評估是否有骨盆腫瘤或子宮陰道脫垂,以及咳嗽時否會漏尿等現象,並輔助指導骨盆底肌肉運動並評估功能。
尿失禁診斷方式2.–失禁紀錄檢查表:
患者須自填問卷,記錄連續3天解尿日記(Intake-urinary dairy),以協助診斷。
尿失禁診斷方式3.–護墊側漏試驗:
檢查前1小時,患者須先飲用500cc 開水,等待膀胱漲尿後貼上護墊或衛生棉進行測試。包含連續咳嗽、腹部用力解便的動作、蹲下起立動作、兩腳開合跳躍、洗手各10次、上下樓梯來回10趟、 步行散步10分鐘後,測量漏尿重量。
尿失禁診斷方式4.–尿路動力學檢查:
針對病況較複雜患者,將安排進行膀胱尿動力學檢查並確診是否尿失禁。
尿失禁7大治療方式
尿失禁主要是骨盆腔、尿道、膀胱的肌肉及韌帶退化萎縮,可藉持續運動、輔助藥物與手術的治療方式3管齊下、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時,有高達近7成患者尿失禁症狀可獲得改善。婦科醫師建議尿失禁7大治療方式,以下提供參考:
尿失禁治療方式1.– 行為治療:
尿失禁的行為治療分為骨盆底運動、骨盆底電極刺激、置入錐體 3種:
行為治療1.–骨盆底肌肉運動 〈凱格爾運動〉:
骨盆底肌肉運動是有效的治療運動,可加強骨盆底肌肉,提高尿道和膀胱的控制能力,包括:緊縮和放鬆骨盆底肌肉,採用膀胱壓迫運動和凱格爾運動。除了遇到漏尿困擾要及時尋求專業婦產科醫師幫助外,更年期女性可每天進行凱格爾運動,預防骨盆底肌鬆弛,也可定期安排私密處雷射進行保養,有效幫助不自主漏尿情形。
凱格爾運動(Kegel’s Exercise),此運動可預防陰道鬆弛、尿失禁、感染,並可治療應力性尿失禁。運動應每日至少做3次、每個動作重覆20遍以上。
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衛教單提供參考:

步驟1.–
排尿後,平躺在瑜珈墊上。

步驟2.–
雙腳拱起,兩膝輕靠,兩腳微開。雙手交疊放在肚子上,下腹用力將肛門、陰道、尿道往上提,數到5後放鬆,重複5次。接著,快速縮放,重複20次。

步驟3.–
腿微開,壓腳背、腳尖打直,以這個姿勢進行步驟2的動作。

步驟4.–
維持步驟2的姿勢,將手臂伸直、往上伸展,手掌向上。向頭頂方向緊縮下腹、肛門、陰道、手臂,慢數到5再放鬆,將手放回腹上。

步驟5.–
手臂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下,手指併攏,雙腳拱起。下腹用力,向上收縮肛門、陰道、尿道,抬高腰部,數到5再慢慢放下腰部,重複5次。

步驟6.–
手掌輕托兩頰,將頭托起,收縮下腹部、肛門、陰道、尿道,數到3再放鬆,重複5次。
此外,更年期後,尿道比較乾澀,容易泌尿道感染,每天應補充1000~2000c.c.的水分,不要擔心漏尿就不喝水。但茶、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有利尿作用,建議少喝。更年期女性平時避免提重物,增加骨盆腔脫垂及漏尿的機會。
行為治療2.–骨盆底電極刺激:
此種治療為利用電流刺激使骨盆底肌肉組織不自主收縮,強化日漸無力的骨盆底肌肉,進而防止尿液滲漏甚至回復正常。此治療是不會引發疼痛,但須由醫師處方方能進行。
行為治療3.–置入錐體:
在陰道內置入錐體,病患利用骨盆底肌肉收縮而防止錐體滑出,達到強化骨盆底肌肉的訓練。
尿失禁治療方式2.–藥物治療
部分藥物如動情激素對於尿失禁有相當療效,藥物包括抗膀胱過度活動藥物、抗抑鬱藥物和雌激素補充療法等。但建議應與主治醫師進一步諮詢後再開設處方補充。
尿失禁治療方式3.–手術療法
部分類型如應力型尿失禁,經專科醫師確診並決定手術之可行性後,部分類型如應力型尿失禁可採取微創型的中段尿道吊帶手術治療。
尿失禁治療方式4.– 輔助用品
輔助用品1.–衛生棉墊: 市面上尿失禁女性專用尿布、尿墊、尿道塞、尿道貼片等產品,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失禁或無法治癒等不同功能設計做選擇,可提供臨時的保護和安全感。
輔助用品2.–導尿管: 透過導管引流尿液至體外以終止尿失禁。但此法易感染及並引發其他合併症,應與醫師諮詢討論再進行。
尿失禁治療方式6.–膀胱訓練:
透過膀胱訓練,延長排尿間隔,例如:刻意延長上廁所時間,如果原本30分鐘1次改為60分鐘1次,如果60分鐘1次改為90分鐘1次,逐漸增加膀胱容量,減少頻尿和尿急的情況;另外,上廁所時坐在馬桶上練習肌肉收縮訓練,以收縮然後放鬆,然後再收縮再放鬆的方式,視時間許可,每次持續做10次左右。
尿失禁治療方式7.–生活習慣調整:
更年期女性可以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尿失禁問題。例如,控制飲食中的咖啡因利尿飲品及辛辣食物的攝取量,避免過度飲水且要緩慢喝水,適當控制體重,建立規律的排尿習慣等。
「更年期諮詢專線」解決難言之隱第一步
因應高齡化時代來臨,全民健保已將尿失禁納為「慢性病」給付範圍之一,衛福部健康署也成立「國民健康署更年期諮詢服務專線」0800-005107,由專業諮詢師依據更年期病患不同身心狀況,提供相關症狀評估與健康照護方法;台灣多家醫學中心也陸續設立「婦女泌尿特別門診」,建議重視自我健康的更年期女性積極治療。
重要的是要尋求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以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醫生會根據個人的病史、症狀和身體檢查結果來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以改善更年期女性的尿失禁問題。
#更年期漏尿 #尿失禁 #膀胱 #雌激素 #凱格爾運動 #尿道 #荷爾蒙 #骨盆底肌
【延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