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每逢換季,肌膚都會乾癢脫屑?

平常使用的保養品此時不僅無法緩解症狀,甚至還會令肌膚變得敏感,或者平日只要吹到風、衣服的衣角擦過臉頰及身體,肌膚會立即泛紅刺痛,嚴重時還會帶些灼燒感,然而有些人以前從不曾發生這樣的肌膚症狀,隨著年紀增長卻開始出現乾癢不適的煩惱;但也有部分嬰幼兒在2~6個月大時,突然於臉頰、手肘和頭皮出現乾癢難受的紅色小丘疹且症狀不斷地反覆發生,令許多孩童們癢到嚎啕大哭,父母親既心疼卻也束手無策。

殊不知,大多數的乾燥型敏感肌和嬰幼兒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都與皮膚角質層裡的「神經醯胺」缺乏有關,所以幾乎每一位皮膚科醫師都只有兩項建議:一是保濕;二是遠離過敏原。

為什麼,「神經醯胺」如此重要?

簡單來說,人的肌膚從最上層至最深層依序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所以,最上層的表皮層是皮膚接觸外在環境的最前線,也是捍衛肌膚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但是當我們觀察表皮層時,你會發現表皮層之所以能捍衛肌膚,是因為其最外層、由一層層角質細胞疊堆而成的「角質層」猶如一座堅固的保壘,一方面抵禦外在環境裡的細菌、病毒、髒污、過敏原、紫外線…等侵入;另一方面還能鎖住肌膚內的水分,減緩其揮發的速度。

「神經醯胺」則是扮演水泥的角色,將一層層彷彿磚塊般的角質細胞銜接固定住;尤其「神經醯胺」一端親水一端親油之雙性特色,使其既能捉住肌膚裡的水分,又可與角質細胞銜接,才能讓角質層形成一層水一層油的層疊狀,進而成為守護肌膚健康的絕佳屏障。

換句話說,倘若體內的「神經醯胺」不足,導致肌膚保壘塌陷或是磚塊間有縫隙時,外在環境裡的細菌或過敏原很容易就會趁「隙」而入,刺激傷害肌膚;同樣的,內在肌膚裡的水分也很容易趁「隙」而出,肌膚就會變得容易發炎及乾燥,只要環境濕度改變、乾冷空氣吹拂或是狗毛、花粉等過敏原接觸到肌膚,肌膚立即就會泛紅、乾癢或起紅疹,也就是大家常稱的乾燥敏感肌或異位性皮膚炎。

從3大面向著手,減緩「神經醯胺」流失速度

「想改善肌膚乾燥、敏感所帶來的乾癢、刺痛、脫屑等不適,就必須減緩體內神經醯胺的流失速度」,擁有十多年豐富看診經驗的資深皮膚科醫師一針見血地說,並指出人體內雖然原本就存有「神經醯胺」,但自25歲以後會逐漸流失,加上日曬、老化…等因素都會持續破壞並減少神經醯胺的生成,使得體內「神經醯胺」越來越少,致使許多民眾以前不曾發生肌膚乾癢不適,直到熟齡後才開始出現敏感肌症狀,所以近年來的國際研究,也已經發現「神經醯胺」的含量多寡與肌膚健康息息相關了!

他進一步建議民眾不妨從3大面向著手來降低體內「神經醯胺」的流失:首先,應避免肌膚受到傷害,比如不要過度清潔肌膚、出門一定要防曬,以維護角質層堡壘強健;其次,讓肌膚處於友善的環境中,例如:每天要卸妝、洗臉和洗澡,以清除肌膚負擔;每天要幫肌膚保濕、鎖水等定期保養….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肌膚自我的防禦鎖水能力,像是多攝取多肌膚健康有益的食物,如維生素B、益生菌…等,每日補充「神經醯胺」,如多吃糙米胚芽、玉米、小麥胚芽、馬鈴薯…等食物。

日本大廠研發出,官方唯一認證的「吃的神經醯胺」

只是,食物中含有的「神經醯胺」十分微量,想每日攝取足量實屬不易,以馬鈴薯為例,須吃進3千顆的馬鈴薯才能攝取到1.8mg的神經醯胺。

因此,在日本有美妝保養大廠花了十年時間,從每1公噸的糙米中萃取出1~2g高純度的神經醯胺,除了補充體內的含量,據悉還能促使身體肌膚自行產製,並經由實際食用者的實驗測試數據,證實經口攝取的「神經醯胺」也能傳遞至身體最外側的肌膚裡,因而獲得日本官方唯一承認具有「減少肌膚內部的水分從表層流失」之特定保健用食品,成為市場上少見有日本官方背書,且專門提升肌膚健康力與保水性的「吃的神經醯胺」,也為消費者提供每日補充「神經醯胺」的另一條捷徑。

但皮膚科醫師也提醒民眾注意,由於「吃的神經醯胺」是從食物中萃取而來,雖然與吃飯一樣不會造成身體負擔,但也會隨著新陳代謝而流失,所以每日最好要定時、定量攝取,才能持續維持保養效果。

發表迴響